[bat365在线平台报] 情缘沙尘暴
编者按:2008年2月29日和3月17日,由我校大气科学院自主研发的“bat365在线平台气候灾害移动监测系统”前后两次成功监测到全国大范围沙尘天气。这是继2006年4月12日我校建成黄土高原首个半干旱国际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后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该系统的成功研制和正式投入使用,倾注了以bat365在线平台黄建平教授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也蕴涵着长期监守在一线维护系统正常运行和记录观测数据的闭建荣、史晋森、王国印、丁晓东和黄忠伟等多位同学的付出和奉献。经过多次约稿,这几位同学在紧张的观测之余写下了他们在海拔1961米之上的萃英山顶和距离海拔腾格里沙漠45千米之近的兰大农场学习时的感受。本报将分两期用整版的篇幅刊载这些发自内心的朴实之语,共同品味兰大学子初入科学殿堂时的酸甜苦辣。
观测小组在野外看守仪器时住的帐篷
冬夜清扫气候站山路积雪
观测小组在兰大农场临时住的宿舍
宿舍里面的景象
安装调试仪器
我们不是大西北的匆匆过客
闭建荣,男,24岁,中共党员,2006级bat365在线平台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气溶胶/云与气候变化,在气候站主要负责日常和仪器运行所有工作,兰大气候灾害移动监测系统的主要设计者和负责人
每一个人都有生活目标,也有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路。记得第一次来到兰大时是秋末,大西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贫瘠、荒凉和干旱。在火车上我问了我爸爸:“爸,这里连草都不长,老乡们靠什么生活啊?”爸爸给我的回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既然这里有老乡,一定有适合于他们的生存方式。”说实话,对于一个从华南来的孩子,刚开始非常的不适应西北这种气候:春天,干燥、大风、沙尘暴天气频繁;冬天,寒冷、大雪纷飞。我经常流鼻血,都不知道那几年是怎么度过的?不过还好,我和同学们的关系还算不错,相互关心、互相帮助。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每一次打电话回家:总是和父母亲说,儿子在学校一切都好,老师、同学们也挺热情的。当初我选择了来大西北上学,主要是想到这来体验一下,之前只是听说,这里条件很艰苦,是一个能够磨练人的地方,大学毕业后,会回到家乡去工作,从踏上西北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有这种想法,而且一直持续了4年,如果大四那年没有遇到黄老师,我现在可能就在某一个县气象局里。
黄建平老师,不仅是一位导师,他给我们的感觉更像一位慈祥的父亲。他不但在工作学习上指导我们,而且经常在生活上帮助我们,在精神上鼓励我们。我们组在黄老师的带领下,渐渐形成了一个优秀的团队、塑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老师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师兄、师姐们勤奋、进取的精神不断激励着我,在这里学习工作,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在这里我学到了好多好多,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搞科研等等。
我知道,位于bat365在线平台榆中校区萃英山顶海拔1970米的bat365在线平台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条件是非常的艰苦,缺水、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但这里的空气很洁净、环境安静,是一个搞研究的地方。既然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气候观测站,站上的仪器都是国际国内最先进的,它们需要去维护、清洁,数据质量也要保证准确、精确。而我,比较喜欢安静的环境,专心地去看书、写程序、搞研究,我觉得气候站上的环境虽然艰苦了一些,但是挺适合我的,所以选择了留在气候站工作。气候站给了我一个比较高的平台,让我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去重新定位未来的人生目标;同时,我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必须保证站上仪器观测得到的数据质量、准确度和精度,每天早上在太阳出来之前(07:30),必须将所有仪器的感应器件、镜头进行清洁、维护,每隔2个小时做好天气状况的记录,并检查仪器工作状况;然后,可以看一些文献,写程序去分析、处理数据等,每天的工作就是如此,这就意味着我将在长期的孤独、寂寞中度过。但是,我坚信:“苦心人,天不负”。
学校、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学生还是挺关心这个气候站的,经常到站上去慰问我们,让我最刻骨铭心的事情是:2007年3月15-16日,原计划这几天安装空气质量成分监测系统,北京代理仪器公司的工程师到了榆中,谁料到这几天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能见度小于50米,汽车是上不了山上的,眼看春季沙尘暴联合观测实验就要开始,这两天仪器必须得顺利装上,经过大家讨论,一致同意用二轮拖车由人工将仪器拉到山上,学院里的本科生同学非常地配合我们的工作,他们知道这事情后,志愿帮我们把仪器拉到山上,那的确是非常的艰难,在恶劣的大雪天气下能把两车的仪器拉到山顶,可以说是一种小奇迹。到达山顶时,虽然已经很累了,但大家还是挺快乐的,同学们这种无私的精神,真的让我倍加感动!!
在兰州生活过的人,大都抱怨兰州很干、风大、沙尘天气多,到了景泰县兰大农场(距离腾格里沙漠45公里左右)后,才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大西北,这里大部分都属于荒漠、戈壁地貌,干旱的程度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老乡们可以说是靠天吃饭,喝的水是在每年5-7月份引黄河水灌溉时,将黄河水灌到水窖里等沉淀后,作为生活饮用水,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洗脸都是一种很奢侈、浪费的行为。据当地老乡说,大风、沙尘暴天气是这里的家常便饭了;这里,每天中午过后就开始起风,最大风速可达20m/s,而且还经常伴随着沙尘过程。即使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大家都本着一种“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西北高原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提前将移动观测拖车放到定好的地方,并将仪器安装、调试好,值得庆幸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观测到了2月29日、3月17日两次比较大过程的沙尘暴天气。此后的3个月,我们将在这里学习、生活。